但后人又提到是因为北境沦陷于胡人之手,儿孙带着自己迁居。
换做自己,发生这种事,大抵也是会把祖陵迁走的。
所以,现在邓禹也搞不清楚自己未来究竟是埋在何地了。
. . . . . .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邓禹墓?
邓赓元的故事其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关键就是一个东西:家谱。
在唐朝以及唐朝之前,家谱是世家大族特权的一部分,普通人家没资格编修家谱。
北宋时期,随着地主士绅取代世家大族成为统治阶层的主体,编修家谱的限制开始松动。
欧阳修、苏洵等人开创的“欧苏遗式”逐渐成为谱系学的主流。
明朝嘉靖年间,中国家谱学迎来了一波大转折。
受大礼仪事件的影响,修谱自皇室从上到下全面放开,民间开始大修家谱。
家族无论贵贱都可以修家谱,平民无论贫富都可能入家谱,家谱迎来了全盛时代。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大多家庭都没有明朝之前的记录,该怎么办呢?
答案也很简单,找不到祖宗,就认一个。
只要找到时代合适的历史名人,再编一些像模像样的家族迁徙路线,就能自圆其说。
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许多明清文人当上了修谱先生,为付费客户编修家谱。
出钱不多的,直接套模板,帮你找几个不同时代的同姓名人串起来。
钱给的够多的,可以精细化定制,做到逻辑严谨、不落俗套,还支持追溯三皇五帝。
随着修谱的进行,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认祖宗需求,与高质量祖宗供给不足的矛盾。
毕竟大家的祖宗认来认去,同姓的历史名人就那么多。
不同家族的说法难免出现冲突,年代、人物、辈分经常对不上。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一些家族选择了沟通谈判,通过联宗的方式把家谱合并,修正掉其中不合理的漏洞。
但也有很多家族不愿妥协,或者根本不知道其他说法的存在,于是出现了各种矛盾冲突。
人们为了争夺正统,顺理成章的就需要一个名人陵墓作为证据。
在这种背景下,明清时期的大修谱运动带动了大修墓运动。
各种历史人物的陵墓,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有些时候,同一个人的不同陵墓能够达成某种妥协。
例如:北京房山和河北邯郸各有一个燕国将军乐毅墓。
鉴于乐毅最终死在赵地而非燕地,邯郸乐毅墓被认定为真墓,而房山乐毅墓退居为衣冠冢。
再比如:清代河南汤阴县有一座岳飞墓。
但是从历史可能性和名气来说,汤阴岳飞墓都争不过杭州岳王坟。
汤阴岳飞墓后来悄无声息拆掉了,现已无存。
最奇葩的案例是:仲氏祖先孔子弟子子路的墓。
明朝时河南长垣县、濮阳县、清丰县各有一个子路墓。
为了合理解释,明清文人推理称:既然史书记载子路死后被卫国国君剁成了肉酱,那么这三个墓埋藏的应该就是子路身体的不同部位。
不过就算有如此和稀泥的解释,古代长垣县和濮阳县的士绅们,一直在为子路的头究竟埋在哪里争吵不休。
直到现在,河南新乡市和濮阳市还在争论真假子路墓。
认定一个真墓后,其他陵墓退居为衣冠冢,算是比较体面的处理方式,
但如果互不相让,就只能吵到地老天荒了。
例如安徽霍山县档案馆收藏的《苏氏宗谱》称苏轼葬于本地。
当地人认为河南郏县苏轼墓是衣冠冢。
而河南郏县半步也不退让,认为霍山东坡墓才是假墓。】
北宋,元丰年间。
前往汴梁的船上。
王安石总算是找到机会调侃苏轼了。
轻轻提溜着鱼竿,王安石笑着问道:“子瞻,将来埋在哪儿?”
“……”
苏轼露出一张苦瓜脸,我还没死呢,怎么知道将来埋在哪儿?
不过,苏轼的苦笑随着天幕的继续播放,瞬间变成了大笑。
. . . . . . .
【类似的还有江西金溪县王安石墓。
今天在地图App上,依然能搜索到金溪县的北宋名相王安石之墓,但状态却是已关闭。
这很可能是江苏王安石后人举报的结果,因为他们坚信王安石墓位于南京。
当然操作最风骚的还是邓赓元,为了给家乡的邓禹墓争取地位,直接召唤来了曾国藩的铁拳。
除了认祖宗,明清地方士绅伪造名人陵墓的另一个重要动机是提升地方名望。
从太昊陵、黄帝陵、炎帝陵到纣王墓、妲己墓、比干墓,各种上古圣王和传说人物的陵墓都在明清时期被人们发现,乃至作为祭祀场所。
有官员立碑留匾、文人写诗作赋,到现代也成了正儿八经的古迹。
明清大修墓运动以来,中华大地上遍布着古代名人的陵墓。
尤其在历史悠久的华北地区,各种真假陵墓交相辉映,文献传说层层掩映,行走在乡间就能感受到群众创造力的勃勃生机。】
~~~~~~
评论区:
〖伪谱附会之风始于唐而兴于宋,尤其是宋,简直伪得离谱。〗
〖祠堂修建时间,可以反向证明家谱伪造时间。〗
〖这些都不算啥,与炎黄二帝逐鹿中原的蚩尤,在我们当地领导的努力之下,他的坟墓已经坐落在我们县了!〗
〖我家的族谱,前边几页是老族谱的影印版,也是明清时候的,开头直接给我干到周文王去了。〗
〖我们家现在的族谱是根据明朝人写的,明朝人是根据唐人写的,唐朝老祖追到汉初,汉初老祖追到燕汲子,燕汲子追到周召公。〗
……
北宋,元丰年间。
“介甫~”苏轼捏着嗓子,贱兮兮的声音在王安石耳边响起。
“哼,老夫死了,一把火烧了,骨灰洒进河里,不立衣冠冢。”王安石硬气的说道。
后人不是要争吗?
老夫连争的机会都不给你们。
“恐怕争的更凶。”
“洒在上游,下游的人会说水往低处流,下游才是介甫的埋骨地。”
“洒在下游,上游的人会说,鱼儿吐了介甫的骨灰,鲤鱼跃龙门带到上游。”
“乃至,河流湖泊的水,总是要往大海而去,将来海边的人还要争一争。”
“哦~~~对了,水会蒸发,到了九天之上,又成了雨水,洒满大地。”
“到时候,华夏各地,都可以说是介甫之墓。”
王安石神色不动,闭目养神。
任你苏轼如何调侃,我自巍然不动。
见状,苏轼小声叨咕道:“佛教也喜欢火化,未来会不会有人认为介甫是得道高僧,找几粒石子,冒充舍利子,再给介甫封个罗汉、菩萨?”
“苏子瞻!”王安石胡须尽抖!
苏轼不打不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怀民,救我。”
张怀民捂着眼睛,五指漏了个缝。
子瞻,委屈你了。
王安石病重,请医师查看,主要病因乃是心中郁气难解。
若非天幕出现,让他强撑着一口气,恐怕命不久矣。
因此除了喝药汤调理身体,还得想办法,让他将心中的郁气排解出来。
所以,一路上,苏轼总是调侃王安石、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
让王安石开心,亦或者让王安石骂自己两句,揍自己一顿发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