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形意拳是以丹田带动四肢,行气入膜充实全体(1 / 2)

薛颠是民国初年着名武术家,为李存义之徒,精通形意拳,又自创象形拳学,对于形意拳的推广有着重大的贡献。

“肩窝吐气”是薛颠讲过的练功口诀,气者,劲也。

肩窝是张嘴,对着手臂吹气,劲就到了指尖,站桩,打拳都要这样。

尚云祥讲“轻出重收”,薛颠有自己的说法。

“腾”,形意拳只炼向上的劲,从不练向下的劲,松了自然有沉劲。

“蓄”,炼收,含着劲打拳,所以炼功架是不发劲的。

发着力打拳,看着挺猛,打人身上就不好使了。“含着劲炼拳,兜着劲打人”。

打劈拳是,“肩井”如瀑布一样倾泄而下,是“重力”。

对应“肩井”的是“涌泉”,打钻拳时,“涌泉”似喷泉般向上涌出,身势借着这股势头钻出。

这种炼法可将意气劲合一。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张出。

再很慢很沉着地缩回,带动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气息在丹田中来去。

这个方法,可以壮阳,肾虚、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

另外打拳也要这样,出拳时肚子也微微顶一下,收拳时肚子微微敛一下,好像是第三个拳头。

多出了一个肚子,不局限在两只手上,三点成面,劲就容易整了。

还有一个方法,站桩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时,按摩一下尾椎,就会缓解。

从尾椎一节一节脊椎骨顶上去,直到后脑,脊椎自然会反弓,脑袋自然会后仰,两手自然会高抬。

然后下巴向前一钩,手按下,脊椎骨一节一节退下来。

如此反复练习,会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条大龙,它有了劲力,比武时方能有“神变”。

注意,这三个桩功都是动的,不过很慢很微,外人看不出来。

薛颠说的好,桩功是“慢练”。

这些都是入门的巧计,一练就会有效果,但毕竟属于形意的基本功,练功夫的“功夫”,指的还不是这个。

凡练习武事之人,除各种拳法之外,必兼练一二种功夫以辅其不足。

盖以拳法为临敌时动作之法则,而功夫则为制敌取胜之根本。

若练就功夫而不谙拳法,应敌时虽不免为人所乘,其吃亏尚小;

若单知拳法而不习功夫,则动作虽灵敏,要不足以制人,结果必大吃其亏。

故有“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谚。此功夫之不可不练也。

功夫之种类,亦繁复众多,不胜枚举,然就大体区分之,则不出乎两种,即外功与内功是也。

外功则专练刚劲,如打马鞍、铁臂膊等,制人则有余,而自卫则不足。

内功则专练柔劲,如易筋经、捶练等法,皆行气入膜,以充实其全体,虽不足以制人,而练至炉火纯青之境。

非但拳打脚踢不能损伤其毫发,即刀劈剑刺亦不能稍受伤害。

依此而论,则内功之优于外功,固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且练习武术之人,本以强健体魄却病延年为本旨,学之兼以防毒蛇猛兽之侵凌及盗贼意外等患害,非所以教人尚攻杀斗狠者也。

故涵虚禅师之言曰:“学武技者,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

唯守斯静,静是生机;唯攻乃动,动是死机”。

练外功者,劈击点刺,念念在于制人,是重于攻,若守则此等功夫,完全失其效用。

攻则非但足以杀人,亦且足以自杀,故谓之死机。

练内功者,运气充体,如筑壁垒,念念在于自保。

他人来攻,即有功夫兵刀,皆不足以伤我,我亦处之泰然,任其袭击,亦不至于杀人。

则守之一字,其功正大,既能自保,亦正不必再出手攻人,因攻我者不能得志,势必知难而退也,故谓之生机。

然世之学武者,又恒多练习外功,而少见练内功者,则又何故耶?

因外功一事,学习既较为便利,而所费时日又较短少,无论所习者为何种外功,多则三年,少则一年,必可见效。

如练打马鞍,三年之后,拳如铁石,用力一击,可洞坚壁。

余亦类是。避重就轻之心理,固人人皆有者也。

至若内功,则殊不易言成,一层进一层,深奥异常,学之既繁复难行而所费时日,亦必数倍于外功。

且不能限期成功,故人皆畏其难而却步矣。

他派固勿论,即投身少林门中者,彼未始不知少林一派中亦有精纯之内功。

顾皆舍此而习外功者,实避重就轻之心理使然也。

至练习内功,略无根基,入手即练,其难自不待言。

若意志坚强,身体壮健,而其人又具夙慧者,练此最为相宜,因内功固重于悟性也。

形意拳威震武林的秘传实战心法

自古云:拳道一如。浅而言之,拳者拳法,实作之用也;道者拳理与心法,实作之体也。

拳理与心法源出于实作之中,而实作又必须以拳理及心法为指南,如此则拳法方能不断完善。

故而,学者只有实战与拳理、心法相互印证,体用合一,反复证悟,才可得拳道之精蕴,而直达上乘之境。

形意拳历来授徒即有“传形不传意,传意不传心”之森严门规。

“形”指拳架,“意”为劲意,“心”即心法,三者相成,缺一不可也。

一、无法之法

形意拳法最重“心意所致,舒卷自然”,是极为反对僵死模式的。

而实战中的僵死模式主要是指将前辈传留下来的定型的招法拳式生搬硬套到实战中去,形意拳真正的实战应是随方就圆,随势而变,有感即应。

谱云“拳无拳意无意”,练时有拳,打时无拳,无拳无意方为无所不至之拳。

在真正的实战中,双方都想以最快的速度制服对方,其反应动作是大大超乎思想之先的。

故不可能在对方攻击至之时,仍从容地思索选择一个恰当的招法还击。

正如病人不可能按医生现成的药方去生病一样,实战绝对不可能按照任何人的预先设想进行的,学习千万不可局限于固定的招法。

但在武术界就有部分人,死抱着招法不放,总希望以死招克敌制胜,甚至将招法的多少作为评定功夫高低的准则。

如遇一个亡命之徒一阵乱打,恐怕其所学的千招万式、精妙的绝学会忘个一干二净,乱打一气。

上一章 目录 +惊喜 下一页